記者從國土資源部獲悉,《全國地質災害防治“十二五”規劃》(下稱《規劃》)日前已獲國務院批復。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負責人在4月13日上午召開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新聞發布會上,通報了《規劃》確定的任務和工作部署。
據了解,“十二五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將以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為最高價值準則,按照“屬地為主,分級分類負責”,“以人為本,預防為主”,“統籌規劃,突出重點”,“合理避讓,重點治理”,“依靠科技,注重成效”的原則,強化全社會地質災害防范意識和能力,科學規劃,突出重點,整體推進,全面提高我國地質災害防治水平。
資料顯示,我國地質災害點多面廣,已發現約23萬處地質災害隱患,其中需要治理的滑坡泥石流有2.8萬處,其中特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有1800多個。根據地質災害分布情況,《規劃》在全國劃分出22個崩塌滑坡易發區、17個泥石流易發區、12個地面沉降和地裂縫易發區,以及總面積128.8萬平方千米的18個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。
據介紹,《全國地質災害防治“十二五”規劃》是在充分總結前期工作、分析當前形勢基礎上,結合災害現狀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,針對具體隱患點及防治體系存在的不足等作出的部署和安排。編制工作歷時1年多,其間多次征求地方和有關部門、專家學者的意見。
根據安排,“十二五”期間,我國將重點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、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、搬遷(避讓)與地質災害治理工程、應急技術體系建設、科學技術研究支撐等工作;完成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調查任務,全面查清地質災害隱患的基本情況。
《規劃》要求,“十二五”期間,我國要初步建立起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適應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,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基本建成調查評價體系、監測預警體系、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,基本解決防災減災體系薄弱環節的突出問題,顯著增強防御地質災害的能力,最大程度地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,實現同等致災強度下因災傷亡人數明顯減少,年均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逐步降低,地質災害對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顯著減輕,為構建和諧社會,促進社會、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提供安全保障。
按照總體部署,到2020年,我國要全面建成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、監測預警體系、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,基本消除特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威脅,使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明顯減少。地質災害防治有組織、有規劃、有經費等的“十有縣”建設基本覆蓋山地丘陵地區的所有縣(市、區),汶川地震災區、三峽庫區不出現重大群死群傷地質災害事件。